靜謐的古村,古樸的房子,清澈的小溪,臥著廊橋落日的炊煙,星空下的稻田跳著聲聲蛙鳴……在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壽山鄉白玉村,一處處秀美的“微景觀”和百畝金色的稻田吸引各地游客紛紛前來“打卡”。
金秋時節,青黃相接的白玉稻田。 屏南縣文旅局供圖
白玉村距離屏南縣城20分鐘車程,距離屏南火車站8分鐘車程。這里是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生態村、福建省體育旅游休閑基地,亦是寧德市中小學研學基地。村內古建筑較多、文化底蘊較深,保留有嘉慶年間的廊橋橋墩,擁有紅色記憶館、皮筏艇賽道、彩虹橋、白玉橋、稻田邊邊營地、蘭花基地等景點。
白玉稻海游玩打卡的旅客們。 蘇凡智 攝
近年來,白玉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強化人才聯接、組織聯盟、資源聯動,豐富“黨建+”工作內涵,通過發揮頭雁隊伍作用、組建片區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聚力為民 共建美好家園”活動,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基層治理等各項工作。
引鳳筑巢,聚才引智,釋放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我們圍繞“農文旅興村”發展路徑,堅持落實“招才引智”計劃,通過微招商、招微商“七個一”激勵機制,廣開進賢之路。”白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馬新說。
白玉稻田公社。 蘇凡智 攝
2022年,白玉村黨支部引進福州“不耕農場”運營團隊,先后探索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等院校深度合作,策劃農耕研學體驗項目,打造集現代農業示范、農業科普教育、鄉村特色親子游樂、農事和民俗演藝、農業創意產業孵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旅游目的地。
回看白玉漫山遍野的板栗碩果,白玉村的板栗大戶小彭心中不禁感嘆:“鄉黨委牽頭組織的‘農技下鄉’真的為我們這些靠土地吃飯的人帶來人很大的幫助!”。除了加強與專業團隊的合作,白玉村黨支部還注重“新農人”人才隊伍的引進與培育,引導他們以“傳幫帶”等形式將先進生產技術、經營理念、運作模式等傳授給當地村民,真正實現從“新農人”到“興農人”的轉變升級。
黨建搭臺、文化唱戲,激發文旅新活力
用好人,更要搭好臺。白玉村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以“合作社+文旅公司+農戶”的模式,持續做好古村活化、閩臺合作、研學康養、鄉村旅游,打造“農場+稻田+稻田文創”的優質研學、游學、旅游基地,讓白玉走上文旅振興之路。
暑期研學團隊正體驗木拱廊橋搭建特色項目。 蘇凡智 攝
挖掘研學教育的“課堂”,體驗農耕樂趣的“基地”,接受自然教育的“樂園”等特色IP效應,承接夏令營、研習營、康養團隊、旅游、攝影等隊伍,策劃以水稻為主要載體的“看稻、聽稻、吃稻、知稻、玩稻、得稻”系列活動,形成“旅游+研學”產業鏈條。
現如今,從白玉不耕農場的中心涼亭往四周望去,滿載研學游客的白玉稻田號正拉響著歡樂的號角,緊趕著秋天的尾巴,繪制著一幅文旅研學交相呼應的美好畫卷。
多元引流、資源賦能,煥發古村新魅力
持續利用好閑置土地、資產、古民居等資源,合力安排建設項目,以“一地一策”“一屋多用”的方式,盤活閑置、空閑資產,探索“以修代租”模式,修建民宿、小酒館、稻田邊邊營地、稻田劇場等經營場所10余家,有效催化鄉村文旅產業提能升級。
提升打造微景觀旅游觀光路線,以稻田為中心,增設微景觀、稻田棧道、稻田小火車、稻田邊邊燈帶等設施,提升白玉村“顏值”。參與屏南縣壽山鄉2023鄉村攝影周的攝影師陸勝,面對映入眼簾的美景畫卷,心中不禁感嘆:“白玉村,地如其名,如白玉般清新秀美,真是令人贊不絕口!”。
搭乘白玉稻田小火車的游客們。 蘇凡智 攝
積極鏈接資源網絡,發起“國慶哪里玩”“畫意鄉村”等旅游鏈接,策辦曬秋、稻田文化節、篝火夜話等活動,將藝術融入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推動鄉村實現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在組織引領、人才驅動和資源盤活下,白玉村文旅產業不斷擴大,社會經濟效益也逐步提升。一年來,全村共承接攝影、研學、康養、旅游等30余個團隊,接待游客1萬余人,實現了村財和農戶“雙增收”。
壽山鄉組織委員張賢銀說,接下來白玉村將依托“揭榜掛帥”的稻田公社文創項目,激勵人才在鄉村文旅中再立新功,以“農文旅興村”模式,打好白玉特色牌。(陳華超 張賢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