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高,閩江水長。1996年,一個載入史冊的驚世之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正式啟動。從此,閩寧攜手,守望相助。27年來,閩寧之間將單項扶貧拓展到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兩省區人民用真情和汗水,澆灌出閩寧協作的累累碩果。
日前,由福州市委宣傳部與市農業農村局聯合主辦的“閩寧協作”主題活動走進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隆德縣和西吉縣,通過實地走訪,探尋新時代閩寧協作的生動實踐和典型經驗。
就業幫扶:“學業+培訓+產業”模式 打造閩寧勞務協作升級版
10月24日,走訪團一行來到位于固原市原州區的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在閩寧協作原州區公共實訓基地一樓的SMT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巡查機器設備的生產情況。“一樓的全自動車間有2條SMT貼片生產線和2條組裝線,月生產手機電池線路板400萬片。”SMT貼片生產線主管歐陽毅介紹,他今年剛從福州來到學校負責貼片生產線工作,一條貼片生產線只需6位工人,其中有4位都是從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畢業的學生。
參觀閩寧協作原州區公共實訓基地一樓的SMT生產車間。 陳玉明 攝
在實訓基地五樓的電子商務教室里,馬俊良老師正在給學生傳授電子商務理論知識,以及手把手教學生如何連接直播帶貨的設備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據悉,在原州、馬尾兩地黨委和政府共同推動下,2018年8月,以“校企合作、定向培養”方式建立福建飛毛腿技師學院原州分校。并于2021年8月批準成立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該校校長廖仕寶介紹,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是固原市原州區第一所職業教育學校,它的成立填補了原州區沒有職業教育學校的空白。
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校長廖仕寶向采訪團介紹學校情況。陳玉明
5年來,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實現由“一棟樓”到“一校區”、由單純教學到“教學+實訓+就業”的跨越式發展,并探索出了“異地辦學、兩地攜手、校企對接”的技能就業模式,實現從技能人才培養、實訓生產到高質量就業的新路徑。5年累計招生突破1300人,培育電子信息類產業工人206人,100%實現穩定就業。同時,學校實行“零學費、零生活費、零雜費”就學,被國務院列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扶志扶智模式典型案例。
據了解,目前規劃建設的閩寧電子信息產業園選址在原州區公共實訓基地南側,產業園建成后,預計新增加就業崗位3500個以上,年產值達10億元以上。
產業扶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我們產業園采用‘散養’的養殖肉牛方式,改變了農戶們以往常用的‘拴養’的養殖方式。通過創新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市場+農戶’、跨村合營、小村聯盟等模式,養殖一頭西門塔爾雜交肉牛,養殖戶可增收700-1000元。”福建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副總溫群煜說,肉牛生態產業園在閩寧兩地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依托中國農業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技術支持,建成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冷鏈運輸、餐飲零售、休閑體驗為一體的高標準肉牛生態產業園。同時,利用肉牛生態產業園的資源優勢,一年為當地養殖戶提供技術培訓200場次,受益養殖戶超過1000人次。
采訪團走進福建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采訪。陳玉明 攝
產業園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市場+農戶”的模式形成產業集群,指導養殖戶按照“五統一”標準(架子牛、防疫、飼料、追溯、屠宰加工)飼養并集中收購。解決300多個脫貧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帶動固原全市3.8萬戶養牛戶參與到產業發展(其中脫貧戶養牛戶1.2萬戶)、周邊24家牧草種植企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調優牧草種植結構,擴大青貯玉米和苜蓿種植面積,促進固原肉牛產業從“賣產品”向“賣品牌”轉變,從低端化向高端化快速邁進。
一朵菌菇致富,一個產業興村。固原市隆德縣城關鎮楊家店村位于六盤山西麓,氣候冷涼,位置優越,發展菌菇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近年來,楊家店村圍繞縣委、政府“五特五新五優”產業布局,依托閩寧幫扶等資金大力發展菌菇產業。通過閩寧協作的技術支持,讓空閑林地實現華麗轉型,培育出了產業“菌”俏、“菇”舞人心的林下菌菇新產業,生發出楊家店村村民對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參觀楊家店村香菇種植基地。陳玉明 攝
10月24日,在楊家店村香菇種植基地看到,一朵朵菇肉厚實的香菇破土而出,散發著濃郁芳香的味道,長勢喜人,工人們正細心地采收。“目前種植基地里有香菇、平菇等,一年下來,我們基地可以種植十幾種菌菇。”寧夏食添康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柳志清說,公司充分利用楊家店村地理資源優勢,全面推廣“拱棚+溫室”建設,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市場”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打造食用菌產業示范樣板,將菌菇產業逐漸發展為楊家店的支柱性產業,讓菌菇撐起農民增收的“致富傘”。
據隆德縣委副書記、政府副縣長劉鐘介紹,近年來,隆德縣加大產業發展補貼政策力度,在菌菇產業方面,根據產業規模大小,從菌棒、生產設備、種植、銷售等方面配套5元到50萬元進行扶持。楊家店村菌菇基地每年可享受近50萬元的產業補貼,提高村民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積極性,種植規模也穩步提升。自基地建成以來,年平均收入達400萬元,純利潤達80萬,累計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15000元左右,為當地脫貧戶脫貧致富搭建了平臺。
文旅融合:“小資金”撬動“大民生” 鋪就鄉村振興“幸福路”
龍王壩村是固原市西吉縣重點打造的12個閩寧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從貧窮落后到全國最美,從寂寂無名到世人矚目,從門可雀羅到游人如織,27年間,龍王壩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里的青山綠水和鳥語花香是閩寧協作發展的真實寫照。
采訪團走進閩寧協作示范村龍王壩村。陳玉明 攝
2022年龍王壩村接待游客16萬人(次),收入達1800萬元,解決脫貧戶就業208戶,人均年收入達到13500元,是2012年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5.8倍,真正實現了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名符其實小康村。
龍王壩村窯洞民宿。陳玉明 攝
“龍王壩的發展得到了福州市的大力支持,我們非常感恩閩寧協作給我們提供的支持,龍王壩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西吉縣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寧夏龍王壩文化旅游村公司總經理、西吉縣心雨林下產業合作社理事長焦建鵬說。
龍王壩村風貌。龍王壩村供圖
據西吉縣委常委、副書記、政府副縣長林愛炎介紹,近年來,在福清市的幫扶下,龍王壩村先后建設了閩寧小吃一條街、星空酒店、手工非遺產品一條街、閩寧福清鄉村民宿群落、閩寧窯洞民宿等,使村民們在長期的一產農業項目里融合加工業及服務業,走出了致富的困境。同時,借助“寧貨出塞、閩貨西行”消費行動,搭建“線上+線下”直購平臺,開展優質特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有力推動了龍王壩村農產品加工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中國傳統村落”楊家店村。陳玉明 攝
激活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走進隆德縣楊家店村,“中國傳統村落”的標語在村口格外醒目。近幾年,隆德縣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以“紅星閃耀楊家店、六盤山下紅軍村”為主題的旅游村。政府統籌閩寧社會幫扶、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資金,開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目前,全村共打造精品民宿6家,農家樂23家,帶動27戶農戶發展特色餐飲、民俗接待、生態及文旅產品銷售等鄉村旅游產業,戶均收入5萬元以上。
閩寧創新:“托養+””模式 托起殘疾人“穩穩的幸福”
“我們每天都在直播帶貨,每次直播二到四小時,目前賣得比較好的有枸杞、果汁飲料和螺螄粉等。”10月24日,隆德縣閩隆康復中心,賈如兄和王濛兩位女孩正在起勁地忙著直播帶貨。
賈如兄和王濛兩位女孩正在直播帶貨。陳玉明 攝
據了解,隆德縣共有殘疾人1.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2%,其中農村貧困殘疾人6198人。怎樣通過政策引導,整合社會資源,幫助殘疾人抱團創業?隆德縣創建“閩寧協作助殘樂購”電商平臺和合作社,開設廈門大學“隆隆薯”愛心門店、隆德縣福鑫超市和老巷子共青團小店等線下實體店,發動社會各界通過消費幫扶采購平臺銷售的中藥材、沙棘汁、馬鈴薯制品等隆德優質農特產品。真正實現了培養一批殘疾人青年電商人才、孵化一批創業網店、打造一批優質產品、培育一批忠實客戶的創業目標。
隆德縣政協委員、縣殘疾人電商就業創業協會會長辛寶同向采訪團分享自己的經歷。陳玉明 攝
“我想要幫助更多殘疾人,把經歷的溫暖傳遞下去,幫助他們一起走上陽光大道。”在隆德縣殘疾人托養中心,隆德縣政協委員、縣殘疾人電商就業創業協會會長辛寶同分享了自己在閩寧協作的幫助下重拾生活希望的經歷。據了解,截至目前,“閩寧協作助殘樂購”電商平臺銷售額達4000萬元,凈利潤460萬元。通過入股分紅的形式帶動1300多名脫貧重度殘疾人增收,已為2288名入股殘疾人分紅236萬元。閩寧創新“托養+”殘疾人幫扶新模式也因此入選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局推介的東西部協作典型案例。
隆德縣殘疾人托養中心的殘疾人們在制作假花。陳玉明 攝
近年來,隆德縣充分發揮閩寧協作平臺資金和人才優勢,堅持生活與發展并重,政府與社會協同的發展理念,采取“托養+幫扶車間+合作社”助殘新模式,建設隆德縣殘疾人托養中心和閩隆康復中心,讓殘疾人安居康復。配套建設幫扶車間,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殘疾人及其家人就業。隆德縣還充分利用閩寧協作平臺,引導政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福建對口幫扶縣區等公共資源,重點引導采購殘疾人合作社電商平臺和實體店在售商品,實現“訂單式”采購,助力殘疾人創業增收。
27年夙興夜寐、27載點石成金,福建連續13批援寧干部接力幫扶寧夏。閩寧攜手,跨越山海,不斷拓寬協作領域、豐富協作內容、提升協作水平,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攜手戰貧困、共同奔小康的生動實踐,探索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扶貧協作之路,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一份厚重的“中國方案”。
六盤山為筆,閩江水作墨。站在新的起點上,閩寧兩省區正持續擦亮閩寧協作“金字招牌”,攜手再創協作發展新輝煌、打造閩寧協作新樣板。(陳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