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安縣統籌空間布局,突出抓好鄉村經濟、深化農文旅融合、打造群眾幸福空間,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促進最美鄉愁向最美風景蝶變,探索出一條具有惠安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鄉村振興熱度指數綜合排名位列全省第7,獲評省鄉村產業振興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激勵縣等榮譽。
聚焦鏈式生產 縱深發展鄉村產業經濟
穩糧擴增“鑄鏈”。創新“旱作+海作+輪作”種植模式,突破“旱地種薯、稻播水田”固有種植模式,在全國率先嘗試并推廣旱地無水機插秧新栽培技術,實現從育秧、移栽、田管、機收到烘干全流程機械化,盤活入海口400畝鹽堿地、水稻畝產800斤,探索“胡蘿卜-旱稻”輪作模式,每畝能增產胡蘿卜300公斤以上,相關經驗做法獲全省推介。
特色農業“延鏈”。以“兩溪一帶”為軸心,積極發展三條產業帶。依托崇武海岸、筆架山獨特的山海環境和區位優勢,打造“余甘+魚卷+三倍體牡蠣+X”特色農業產業帶;集中連片打造“省級蔬菜產業”智慧農業產業帶,建成高端大棚2100畝,蔬菜種植面積8.35萬畝、產量10.26萬噸;以實施農業產業增產增效行動為抓手,打造“胡蘿卜+紫蘇+辣椒+X”融合產業帶。
海上糧倉“補鏈”。立足傳統“漁業強縣”,在沿惠東濱海鄉村振興產業帶投資1.4億元發展一批海洋經濟項目,用好大港灣10萬畝海上牧場平臺,發展高標準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高密度水產養殖,建設小岞深水網箱養殖漁旅發展項目,培育崇武魚卷、小岞魷魚等特色水產品品牌。規劃建設“三倍體牡蠣”水產連片規模養殖及育種基地。
“接二連三”“融鏈”。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借鑒黃塘鎮省吟村等“淘寶村”創業經驗,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開展農民豐收節、消費節等系列促銷活動,帶動直接消費2.5億元。孕育特色品牌,新建國家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惠安余甘、崇武魚卷、小岞魷魚等獲中國地理標志商標注冊。
聚焦美好生活 拓展和美鄉村幸福空間
黨建引領奏響“和諧曲”。以崇武、東嶺、黃塘、涂寨市級整鎮推進“五好”鄉鎮創建為重點,統籌崇武鄉村振興省級重點特色鄉鎮、34個省市試點村創建工作。探索“網格+N”工作法,通過“五員融合”“三三三”措施,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深化多元化預防和穩妥處置群眾調解,90%以上鄉鎮、95%以上村達到平安創建標準。
自住小區托底“安居夢”。2016年,率先在崇武鎮潮樂村盤活存量土地,集資建設村民自住小區,2022年來,因地制宜選取村下村、溪西村等4個村作為第一批試點建設,同步確定6個村作為第二批試點開展論證,形成多點開花局面。
民生保障按下“快進鍵”。按照“1+6+X”模式全面建設“黨建+”鄰里中心,統籌資金資源、服務力量下沉到基層一線,著力打造“便民15分鐘服務圈”。“四好農村路”形成“七縱六橫一環”的路網布局,交通基礎設施由“初步適應型”向“適度超前型”轉型。構建“縣級倉儲配送中心—鄉鎮快遞網點—村郵站”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實現快遞網點鄉鎮全覆蓋,建制村百分百直接通郵。
聚焦美麗生態 打造農文旅融合新樣板
創建“五個美麗”。充分挖掘、提煉閩南建筑風格特色和惠安傳統文化元素,積極發動群眾參與鄉村建設“五個美麗”創建,累計創建635個美麗鄉村庭院、208個美麗鄉村微景觀、40個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13個美麗田園、3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
打造沿溪“綠線”。總規劃面積16.1平方公里,打通從筆架山到洛陽橋的黃塘溪沿溪田園風光和生態走廊,串聯紫山鎮和黃塘鎮12個行政村,按照“一溪、四帶、八區”將黃塘溪沿線劃分為都市田園、郊野農莊、溪谷康養、山地運動四大“農文旅”產業走廊,全線建成后預期年游客量可達100萬人次,黃塘溪田園納入全省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典型案例。
打造環灣“藍線”。依托“中國最美八大海岸”崇武海岸等連綿海岸線,規劃建設五大主題海岸、四大旅游節點,打造海濱旅游區、惠女風情園、小岞生活藝術島等濱海景觀,全力推進崇武古城活化利用,打造“問海”文創園等一批網紅景點。崇武潮樂村上榜省級金牌旅游村,崇武鎮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
挖掘文化“紅線”。投資1.4億元對涂寨、山霞、東嶺等鎮革命老區村紅色旅游資源進行策劃整合、改造提升,以20個老區村為原點,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引導沿線村莊抱團發展,建設“惠安紅”旅游線路、蔗潭溪和東港溪農業產業走廊,實現黨建引領下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