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更好引導廣大群眾和海內外泉籍鄉賢,投身和美海絲僑鄉建設,由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鄉村振興局聯合主辦,中國網海峽頻道執行,啟動“鄉村振興泉州故事”之“返鄉記”主題融媒體系列報道,報道將以鄉賢返鄉促進鄉村振興為主線,深入到泉州各縣市區各鎮村,講述華僑、企業家、藝術家等鄉賢群體推動鄉村建設、構筑和美鄉村的“鄉村振興故事”,營造“鄉賢促振興”濃厚氛圍。
東坑村位于福建省安溪縣祥華鄉東南3.5公里處,常住人口2000多人,村民主要為張姓。東坑村原名公卿,相傳,永春縣周從良路過此地,曾題“鳳舞對公卿,佇看鳳毛蔚起;龍來由行髻,予卜龍氣特鐘。”公卿之名由此而得,后因該地四面環山,村里有條小坑,又位于祥華東南部,命名為東坑。
2018年以前,東坑村還戴著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帽子,2022年,東坑村被評為“福建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形成了“一綠一白一紅”(即茶葉、山藥和紅米)特色富民產業。短短幾年時間,東坑村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其間的蛻變與福建省人大代表、東坑人張順儒在2018年做出的返鄉決定密不可分。
福建省人大代表張順儒 受訪者供圖
站出來:一波三折終返鄉
2018年東坑村迎來新一屆村委班子的選舉,出人意料的是,在支部書記、主任最重要職務上,卻沒人愿意出來選。不少村民眼中,對于一個貧困村而言,村書記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當張順儒得知這一消息時,原想憑著自己在村里的影響,應該可以說服他心目中的能人出來挑大梁,令他沒想到的是,嘗試游說了一圈,最終還是無果,有幾位村民開玩笑地說:“要不你來擔任!”此時,張順儒在安溪、泉州經營茶業,生意正紅紅火火的時候,村里人的這句話突然像一把楔子扎入他的內心。
“在這關鍵的時候一定要有人站出來!”那段時間,張順儒心里很矛盾,時下全國鄉村振興戰略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借著這陣東風打個翻身仗,可能東坑村以后再也沒機會了,當務之急,“必須有人挑大梁,如果沒人,那就是我了!”
下定決心后,張順儒明白,光靠自己一人成不了事,必須有個德高望重的人來做他的搭檔。在他思考的過程中早已有了“心上人”——東坑村的老黨員張興全。
他找到張興全,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張順儒沒想到的是,張興全當頭就給他澆了一頭“冷水”,“在外面做的好好的,為什么還要回來?”,“村里的情況很復雜,要把這一攤整好,非常艱難!”,“萬一做砸了,你好不容易多年積累的好名聲就付諸東流了!”,張興全居然反過來勸說張順儒三思而行。
此時,張順儒早已下定決心。面對張興全的“苦心婆心”,張順儒一再堅持自己的觀點:“正因為有難度,正因為大家都怕,所以我們更要做。”一連好幾天,張順儒找到張興全,每次“軟磨硬泡”“喉焦唇干”,一呆就是凌晨三四點,張興全不同意,他就堅決不收“兵”。張順儒的決心終于打動了張興全,同意與張順儒組成“黃金搭檔”。
藏在山谷里的東坑村 受訪者供圖
張順儒沒想到的是,返鄉之路竟然如此“一波三折”,說服了張興全,卻又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原來張順儒早年身體情況欠佳,曾斷斷續續住過近三年的醫院,醫生曾囑咐他不能從事高強度的工作,而回到村委會擔任村官,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又苦又累的活。當家人得知他要回村工作時,都是堅決反對。
“你身體吃不消的。”“萬一再次病倒了怎么辦!”這些關愛的話語一遍又一遍地在張順儒耳邊響起,但家人勸說并未改變張順儒的想法,反而更加堅定了張順儒回鄉的決心。他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安撫家人,最終,家人還是拗不過他。在這磕磕碰碰的“返鄉之路”上,張順儒回到了家鄉,開啟了東坑村的“振興之路”。
張順儒在推介東坑山藥 受訪者供圖
扛起來:振興產業富東坑
“企業之路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但鄉村的振興之路是無限的。”這是張順儒毅然決然回鄉的動力。
張順儒明白,振興東坑村談何容易。當時,東坑村百廢待興,由于地處偏僻,名不見經傳,青壯年人口基本外流,留在村里的只有婦孺小孩,茶葉可能是村里為數不多的主要收入來源。
“當務之急就是因地制宜,東坑的地里適合長什么就種什么。”張順儒經過調研,廣泛征詢村里老農的意見,得到一致的建議是,除了茶葉外,適合東坑村土壤的農作物有山藥、土豆、紅米等,根據作物的價值大小做出選擇,張順儒決定引導村民種植山藥和紅米,他通過村委會成立農業合作社,向村民免費分發種子,鼓勵村民在自家田里種植。
一開始,很多村民心里嘀咕,種可以,銷路在哪里?面對村民們的疑慮,張順儒對他們信心滿滿地說:“你們只管種,銷的問題歸村委會和合作社。”這一句話如同一顆定心丸,驅散了鄉親們心里的陰霾,“合作社+公司+農戶+基地”的運營模式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種植中,“東坑山藥”、“公卿紅米”等地理性標志品牌逐漸不脛而走。
東坑村茶園俯瞰 受訪者供圖
茶產業是東坑村的支柱產業,張順儒發揮茶產業“領頭羊”的作用,立足東坑千畝茶園的規模優勢,以茶促旅,以旅帶茶,培育茶旅新業態。在抓產業的同時,張順儒力抓環境整治,建設和美鄉村,改造村里的雞舍鴨舍,讓村里“只聞其香不聞其臭”,吸引更多人走進東坑村,加上“東坑山藥節”等特色農業活動的舉辦,不到三年時間,原本默默無名的東坑村聲名鵲起。
而讓張順儒覺得最關鍵的是,東坑村的“振興之路”迎來了越來越多在外東坑人的“返鄉身影”。
紅米豐收場景 受訪者供圖
請回來:一呼百應聚鄉賢
“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張順儒認為鄉村是美麗的,只是村里的人都想要去大城市,總是忽略了鄉村的美。要做到鄉村振興,就要考慮如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張順儒表示:“以往的城鄉融合發展是村里人進城去,而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城市里的資源引進農村來。通過民宿、土特產等,吸引城里人到鄉下,走時再帶走一些實惠的土特產,實現真正的城鄉融合。”
在茶園與茶農交流 受訪者供圖
人才與資源在哪里,張順儒認為首當其沖的是在外東坑鄉賢。2023年初春節時,張順儒執筆寫下倡議書,言辭誠懇地希冀各位在外鄉賢把“愛”帶回家鄉:“讓我們用一點一滴綿薄的小事推動家鄉的發展,比如說為孩子們開展一次冬令營、教會鄉親們文藝表演或者一種運動、在家鄉創建一個鄉村讀書社。每個人一次的轉發,就有一次的曝光,就是對于家鄉一次的助力。”
27件貼近生活的小事,點燃了在外東坑人的鄉情,不少年輕人都主動問張順儒“家鄉今年發生了什么變化,有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跟著家鄉的步伐走鄉村振興的道路。
東坑村一隅 受訪者供圖
在張順儒的呼吁下,鄉賢返鄉以及在鄉賢感召下的各路“英杰”,走進東坑村,絡繹不絕,紛紛投身到東坑村的鄉村振興事業中,匯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放下自己企業的張良江,轉身負責家鄉茶產業發展;多年在廣東創業的文人張碧輝,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東坑村文化產業,在家鄉開辟種茶人書院;慕名而來東坑擔任強村公司總經理的邱宏偉,不辭辛勞地對村民進行各類培訓,并不遺余力用新媒體推介東坑文旅和農產品;還有唐人茶事老總臺灣人李蔚文,響應號召為東坑村產業助力……
通過三年多時間,張順儒帶領三千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東坑鄉村大莊園,讓東坑村的產業逐步成型,讓人才逐漸匯聚,讓鄉村和美宜居宜業,他的“鏗鏘返鄉路”,注定將成為泉州鄉村振興美麗組圖里的一抹靚麗風景。(林錦旺 趙晨宇 李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