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丁思亮,1967年出生,福建省體育總會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晉江伊斯蘭教協會會長,灌籃高手(中國)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第十七屆泉州市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
一頭濃密整齊的黑發、炯炯有神的雙眼、勻稱結實的身材,一身簡單利索的運動裝扮,說起話來一股濃濃的“晉江味兒”……56歲的丁思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剛跑步回來的鄰家大哥那般親切。
但這么隨和的他,經歷可一點兒也不簡單。
他15歲就開始出來闖蕩,從沿街叫賣冰棍,到創辦數家鞋廠;
他30年如一日地“做鞋”,即使是代工,也要把鞋子的質量做到完美;
他的企業雖然不大,但捐贈公益卻從不含糊,總是沖在最前面;
他的祖先從阿拉伯國家漂洋過海,在晉江安家,他是土生土長的晉江人,也是穆斯林的后裔,被推選為晉江伊斯蘭教協會會長……
他,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一根繩子,牽出一片廣闊市場
1967年12月,在晉江陳埭鎮的丁家大院里,隨著一個大眼睛男嬰的呱呱墜地,丁家迎來了第七個孩子。在這之前,他們已有三男三女。
在那個“人多力量大”的年代,這樣完美的男女比例,讓父母樂開了花,丁家大哥思猛、二哥思勇、三哥思強,皆是很霸氣的名字,父親便給老七起了一個相對文氣的名字——思亮,也寄寓了“思維廣闊、做人敞亮”的期望。
子女多雖然熱鬧,但七張嗷嗷待哺的嘴巴,加上后來出生的八妹,給本來就貧困的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父母靠著打漁、種田,艱難地把八個孩子拉扯大。不幸的是,在丁思亮15歲那年,父親便去世了,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母親的身上。
日子雖然苦,母親卻很樂觀,每天辛勤地干農活養活一大家子,哥哥姐姐也開始陸續出來做點生意,補貼家用。母親常常教育孩子們:做人要誠實、做生意要誠信,如果將來有出息了,記得回報家鄉。
正是這位善良母親的諄諄教誨,為丁氏家族后來的發展壯大結下了善因。
在晉江陳埭這片“愛拼敢贏”的熱土上,很多人身上都流淌著“創業致富”的血液,15歲的丁思亮也不甘示弱,開始跟著哥哥姐姐,做起了小本生意,從沿街叫賣冰棍,到販賣生活用品,慢慢地積累著創業的經驗。
很快,他和三哥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當時,市面上捆綁麻袋普遍用麻繩,雖然便宜,但比較笨重,壞損后只能廢棄,而在國外,塑料繩已經開始廣泛運用。兩人盯準這一缺口,由三哥牽頭,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到自家工廠,批量制作了便于攜帶、又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繩,專門用于捆綁糧食麻袋,這在當時已屬首創。
有了好產品,還需要大市場。為此,丁思亮和三哥不遠千里,來到安徽、江西等地,靠著老鄉牽線,找到了幾個縣的糧食局,向他們展示塑料繩的功能。這個新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他們也獲得了人生的第一筆大單—1噸塑料繩,這個單子能有一千多塊錢的盈利,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筆“巨款”。
哥倆難掩心中的激動,當天晚上便買了瓶江西本地有名的四特酒,舉杯慶祝。由于他們銷售的塑料繩比麻繩輕便,可以系得更緊更牢,又可重復使用,得到了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漸漸地在全國打開了市場。
一雙鞋子,踏出一段鏗鏘歲月
25歲那年,在社會闖蕩多年的丁思亮,已經積累了不少創業經驗,他開始計劃創辦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企業。
作為全國最負盛名的“鞋都”,晉江遍地是大大小小的鞋廠。丁思亮覺得,做鞋子市場大,容易找到供應鏈,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又能幫助當地人解決就業問題,于是便創辦了一家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專業制鞋。
因為誠信經營、管理有道,他的公司很快異軍突起,成為晉江市鞋業界一張響亮的名片。在企業鼎盛時期,每年光是代言費用就高達1000萬元,邀請的都是鄭伊健、F4、飛兒樂隊這樣在當時“紅透半邊天”的一線明星,也斥資贊助國家蹦床隊、體操隊、舉重隊以及各類體育賽事,多次得到業界和政府的肯定和贊賞。
丁思亮在“創品牌”的同時,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提高產品質量,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此,他盯住當時“工作鞋”這一市場缺口,加強研發創新。
所謂“工作鞋”,是指類似鋼頭鞋、防水鞋、防靜電鞋等有特殊功能的鞋子,這些鞋子在商場里不常見,卻廣泛地運用于建筑、冶金、鑄造、礦山化工等各種行業,在各類搶險救災行動中能保護著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鞋子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都至關重要。為了做出高質量的工作鞋,丁思亮每年花費2000多萬元,用于產品的研發,這樣大手筆的研發投入,在當時的制鞋行業里已屬罕見。
就拿建筑工地、車間用的工作鞋來說,最早用的是鐵頭鞋,雖然價格便宜,也能夠保護腳趾,但是行走笨重,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后來,他改用“塑鋼”作為原材料,不僅比鐵輕便,韌性也更強,新品一上市便得到廣泛歡迎。盡管如此,丁思亮一直沒有停止對質量上追求,他親自到國外發達國家學習考察,借鑒先進經驗,對鞋材再次進行改進。他采購了大量價格昂貴的“碳纖維”作為鞋子原材料,這種用于高檔跑車車身的材料,不僅超輕,韌性比鋼還強,抗壓抗砸能力都很出色,用來代替“塑鋼”,極大地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制作工作鞋,還有一個重要的配件就是旋轉扣,一個穿脫便捷、質量可靠的旋轉扣,能在關鍵時刻為工作人員爭取更多的“黃金時間”。當時,有兩家供應商分別給出了10元和30元的報價。選擇10元的,外觀上看不出什么差別,但穿脫卻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而30元的旋轉扣,輕輕一轉便能迅速穿脫鞋子,且故障率極低。丁思亮沒有絲毫猶豫,就選擇使用30元的旋轉扣,因為對搶險救災的工作人員來說,有時候時間就是生命。
正是憑著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他的產品在業內內迅速得到認可,國內、國外訂單紛至沓來。三年疫情期間,在鞋業普遍遭受重創的情況下,丁思亮的工廠并未受到實質影響,工人的工資也沒有因此減少,安穩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在做好工作鞋的基礎上,丁思亮謀劃創建起自己的品牌,開始進軍青少年籃球裝備,以生產籃球鞋為主,以及籃球服、籃球等衍生產品。他將品牌注冊為“灌籃高手”,希望每位愛打籃球的青少年,都能夠實現“成為灌籃高手”的夢想!
從25歲到56歲,丁思亮從事制鞋行業已經有30余年了,這30年間,有過無數看似可以“一夜暴富”的轉行機會,他都不為所動。就像很多晉江企業家一樣,他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數十年如一日深耕“一雙鞋”、“一塊陶”、“一件衣服”,守正創新,愛拼會贏,才成就了晉江“中國鞋都”的美譽,書寫了“晉江精神”的傳奇!
一個愿望,許下奉獻的一生
丁思亮有三個人生愿望,一是家庭和諧興旺發達;二是兒孫有志,能夠用所學知識,助力丁家傳統鞋業轉型升級;三是能夠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幫助更多的困難群眾,為家鄉和社會盡一份力量。
“前兩個愿望,都已基本實現。目前,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已完成學業,在公司里慢慢也能獨當一面,發揮作用,還有一個小女兒在讀書!”丁思亮指著桌子上“全家福”里的兒女們,笑著說到。
而第三個愿望,是他以及整個丁氏家族一生都在為之努力的事業。這些年來,丁氏家族一直默默無聞地捐資助學,為泉州教育基金捐款1000萬元;分別為泉州華僑大學、泉州師院、以及陳埭溪邊村里的小學捐建教學樓;為溪邊村一座被毀壞的古建筑重建捐款300萬;為泉州第一醫院同心樓建設捐款50萬元;多次為晉江慈善總會、香港陳埭同鄉會、陳埭商會捐款。疫情期間,丁思亮個人捐款55萬用于防疫物資的添置。
陳埭鎮溪邊村宮口老人分會有150多名老人,個別老人在失去勞動能力以后,沒有了經濟來源,日子過得比較拮據。丁家捐贈了一筆錢成立基金會,只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無論貧富貴賤,每年都可以從基金會中領取7000多元的生活補助。
因為堅守實業、戀祖愛鄉,丁思亮被推選為泉州市第十七屆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成為代表、委員以后,丁思亮能夠為群眾做更多的事情了。每次人大有專題調研、現場視察,不管企業多忙,也不管身在何方,丁思亮一定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積極地參與活動,敢為群眾鼓呼,認真履行著人大代表的職責。
他經常與海外華僑聯系,傾聽他們的意愿,當得知一些曾經為家鄉做出重大貢獻的華僑,在家鄉的祖厝卻沒有得到保護時,感到非常心痛。為此,丁思亮多次到南安、永春等地,去調研華僑祖厝的保護現狀,又拜訪了多名僑眷,以及當地主要領導,了解他們的想法,全程參與、推動保護華僑遺存的立法工作。
晉江生活著不少伊斯蘭教徒。作為穆斯林后裔的丁思亮,在引導伊斯蘭教徒發揚寬容、理性,祈求平安吉祥的優良傳統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深得教徒的信任和敬重。被推舉為晉江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后,丁思亮帶頭捐款,用于清真寺的修繕和會務活動,為信教群眾舉行“主麻日禮拜”并提供免費午餐。臺風“杜蘇芮”來臨之際,丁思亮帶領協會班子成員,奔赴抗災第一線,慰問搶險救災的工作人員,又向晉江市育嬰院、晉江市社會福利院送去大量慰問物資和個人捐款。
平時,他經常和教徒聊天,及時了解他們在生活上的困難,幫助不少教徒解決了醫療、子女入學方面的問題。他常常教育教徒們,有國才有教,愛伊斯蘭教,要先愛我們的國家,愛身邊的人,只有國家強大了,教徒們的生命安全、信仰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在他的帶領下,伊斯蘭教教徒們感受到了來自第二故鄉的溫暖,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守望相助。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生于晉江,長于晉江的丁思亮,將愛拼敢贏、豪俠仗義的閩商精神溶于血液之中,更將閩南人念祖愛鄉和回饋桑梓的優秀傳統不斷發揚光大!(作者:黃玉嬌 泉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員、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