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平市政和縣統籌做好“三茶”文章,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優勢,通過強化人才招引,建強人才平臺,優化人才服務,推動產才融合同頻共振,激活“政和白茶”產業發展新動能。
借智提升產業科技
“遇到雨季,傳統的萎凋無法進行,有了這套設備,茶葉萎凋就不用擔心天氣了。”近日,筆者來到政和縣閩輝名茶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昌飛介紹,智能茶葉萎凋房的投入使用,整個工序人力需求從8人降至3到4人,每個廠房日均最高可萎凋1.3萬公斤茶青,產能提高近1倍,這套設備還在不斷升級改造。
近年來,政和縣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創新實施“一統二引三聚合”機制,以茶產業這一特色產業、富民產業為重點,打造“升級版”科特派,不斷引導科技、資金等要素向農村有序流動,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政和縣茶園面積11萬畝,涉茶企業、合作社913家。為強化科技支撐,政和縣按需選派、雙向選擇,從高校、科研院所、省、市及該縣事業單位中遴選專業能力強的技術人員入駐企業,精準提供“管家式”服務。目前,政和縣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6.5萬人次,在一線開展服務的各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人次,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
政和生態茶園 陳亮 攝
2022年8月,政和縣聯合中國白茶城成立政和白茶科技研究院,柔性引進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擔任名譽院長,福建省農科院、浙江大學等6所院校茶學專家擔任顧問委員。建立科特派茶學院和“三茶”專家庫,邀請張見明、林燕萍等74名專家入駐,帶領科特派團隊建立福建省首個原生茶樹種質資源野外定點觀測站,初步收集原生種質資源樣地45個,實現茶產業發展人才和技術雙促進。
“科技賦能,茶園管護更科學,質量有保證,政和茶葉越來越得到認可。”在中國白茶城大數據中心,中心負責人介紹,政和縣立足茶產業基礎和縣域經濟特點,因地制宜探索數字化發展模式,引進中國白茶研發、檢測、大數據中心,搭建智慧數字茶產業信息化平臺,可以清晰地看到了當地各個主要茶葉基地的狀況。
激發產業創新活力
“政和白茶茶味飲料有原味、蜜桃味等四種口味,主要銷往內蒙古、陜西、新疆、安徽等地。”近日,筆者來到桐珍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子建介紹,2022年,政和白茶茶味飲料售出近2000萬瓶,產值達5000萬元。
政和白茶茶味飲料是政和縣“茶業+”的新業態之一。茶產業鏈的延伸并未止步于此,白茶酒、白茶牙膏、白茶洗發水、白茶沐浴露等衍生產品也將陸續上市。
政和縣持續做大“產學研用”平臺,通過發揮縣內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白茶科技研究院等4個科研平臺作用,開展生產技術、產品功效、倉儲技術、供應鏈金融等產業關鍵技術研究,推動綜合服務平臺資源共享。積極對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探索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條,強化茶葉綜合加工利用。
政和“三茶”融創園全景圖 郭斯杰 攝
目前,已有5家茶企分別與浙江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武夷學院等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同時,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涉及生產工藝、設備技改、質量管控等多個實際應用領域,目前已申請專利23項。
政和縣創建中國白茶城人才驛站以來,舉辦各類活動,邀請來自全國白茶主產區及相關重點產茶縣政府代表、白茶骨干企業代表、品牌經銷企業、各級行業組織代表、知名專家學者等,促進茶產業人才信息交流。除此之外,政和縣還創建了茶科技發展綜合服務平臺、政和白茶制作技藝傳習所、政和白茶非遺傳習所等平臺,持續打造茶產業人才互動交流與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形成具有閩北山區特色的人才服務體系。
壯大茶業人才隊伍
“我社依托中國白茶城完善的檢測、評估、倉儲體系,推出這款專屬產品。”政和縣農信聯社理事長宋開琴介紹,2022年以來,政和縣農信聯社為縣域茶農、茶商、茶企累計發放貸款4895戶、余額6.13億元,其中:白茶倉單質押貸款36筆4486萬元。出臺龍頭茶企培育等惠企政策,推出“政和白茶貸”等金融業務9項,涉茶貸款余額12.5億元,助力培育規模以上茶企16家。
政和縣持續深化“機關聯企業”機制,出臺《2023年政和縣關于做大做強茶產業的實施方案的通知》《政和縣關于加強茶竹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等加強茶產業引才政策;收集茶產業引才等需求27項,針對性出臺惠企政策19條;重點做好“政和白茶貸”等金融業務推廣。緊扣建強人才隊伍、加強服務保障等方面,在茶產業領域布局人才工作先行區,推動產才深度融合,為政和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第三屆白茶大會暨2023政和白茶交易大會現場 阮倩敏 攝
與此同時,當地還通過舉辦中國白茶大會、政和白茶斗茶賽、白茶品鑒會以及開茶節、尋茶旅游等茶事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茶企茶商、專家學者、茶人朋友齊聚政和,以茶會友,共品茶香,搭建人才交流、合作的橋梁。結合朱子、廊橋、四平戲等本土特色文化,創新開設茶藝、茶文化培訓班,組織開展觀摩體驗、學習培訓300余批次,培養涉茶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育才環境。(張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