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巖韻”是武夷巖茶的獨特魅力,古往今來讓無數人趨之若鶩。巖韻是什么?巖韻源自哪些方面?在“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已經成為新時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的背景下,巖韻之于武夷巖茶發展有哪些意義呢?帶著這些疑問,年終歲首,中國網海峽頻道攜手武夷山市武夷街道開展“何以天心 探尋巖韻”主題新春走基層采風活動,走進巖韻源頭武夷街道天心村,探尋巖韻背后的茶產業傳承發展之路。
立春時節,煙雨蒙蒙。探坑澗,走茶園,品巖茶,訪茶人……2月3日-4日,時值年終歲首之際,中國網海峽頻道“何以天心 探尋巖韻”主題采風團走進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天心村,開展為期兩天的武夷巖韻探尋之旅,在丹山碧水間、氤氳茶香里,感受“天下巖茶第一村”做好“三茶統籌”文章,推動茶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采風團在武夷巖茶核心區之一九龍窠合影 蔡瑛 攝
天心村,擁有“雙世遺”武夷山風景區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地面積,正巖核心產區“三坑兩澗”在其轄區內,享譽全球的“大紅袍母樹”就在其中的九龍窠。獨特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天心村“天下巖茶第一村”的稱號,全村510戶人家就有450戶人家經營茶產業,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賣茶,事茶之風從古至今從未間斷過。
3日下午,在天心村委會副主任李景枝的帶領下,采風團一行走進大紅袍母樹所在地——九龍窠,探訪“巖骨花香”源頭。只見6株大紅袍母樹,生長在九龍窠陡峭的巖壁上,它們的樹齡在360年左右。“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質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爛石”就是風化的巖石,透氣性好,富含礦物質,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大紅袍母樹 蔡瑛 攝
武夷山以丹霞地貌著稱,巨石巖壁夾峙聳立,茶農們因勢利便,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壘砌筑石岸栽種茶樹。正如“茶中解事人”袁枚詩中所言“云此茶種石縫生,金蕾珠蘗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幾莖仙草含虛清。”
“武夷巖茶的獨特味覺感受,所謂的‘巖韻’,便與這巖石息息相關”,李景枝表示,之所以能夠產生“巖韻”,離不開天心村正巖茶區域的生長環境,這個“環境”包括土壤、日照、氣候等等,武夷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18-18.5℃之間,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天心村茶山內土壤地質,屬白堊紀巖石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巖、紅沙巖、貢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組成。而這些綜合因素決定了也只有在天心村內才能產生獨一無二的“巖韻”。
生長在武夷山坑澗里的武夷巖茶 蔡瑛 攝
在領略了武夷巖茶的自然生長環境后,采風團走進天心村,與武夷山茶文化專家黃庚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北巖茶業董事長吳宗燕,僅生茶業董事長陳僅生,正袍國茶董事長李驪文,石上一品茶業總經理左俊,大頭兵茶業品牌創始人陳孝進,沏月茗山茶品牌主理人鄭玉華等天心茶人進行對話,聆聽天心村茶人茶產業傳承與發展的故事,充分感受天心茶人在恪守巖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升級、精細管理、品牌建設、營銷創新、文化賦能等方式,推動巖茶產業提質增效、促進村民持續致富增收的努力和成效,巖茶已實實在在成為天心村鄉村產業振興的“金葉子”。
對話武夷山茶文化專家黃庚賢(右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北巖茶業董事長吳宗燕(右二) 蔡瑛 攝
在天心村委會,采風團與天心村黨支部書記林小榮座談。“以‘三茶’統籌為引領,講好武夷茶故事,打造世界一流茶產業!”談到擘畫天心村的未來,林小榮表示,作為武夷山唯一的從未間斷種制茶葉的古茶村,武夷山發展旅游業和申報世界雙世遺產地以及國家公園的特別貢獻村,未來天心村將發揮資源優勢,探索運用數字化手段,深化茶文旅融合,持續擦亮天心巖茶“金字招牌”,其中,他特別提到了天心村巖茶“非遺茶莊園”的建設,該項目將借助位于水簾洞老村部的空間,運用數字手段深度挖掘天心村作為武夷巖茶發源地的歷史價值、搭建非遺巖茶傳統技藝應用場景、充分展示天心村核心山場巖、坑、澗、窠產業特點,以科技賦能方式展現從“茶山到茶杯”的全產業鏈成果,該項目將作為新增的網紅打卡點,增加武夷山旅游業經濟收入。(林錦旺 蔡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