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五中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實踐課程
為繼續提高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進一步推進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2023年11月至12月,泉州五中聯合泉州藝術館開展非遺實踐課程,分別邀請泉州彩扎、泉州花燈、泉州佛像雕塑和泉州珠繡傳承人到校,傳授非遺知識,現場指導學生學習非遺技藝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此次“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分為8個課時進行教學,共有24名學生參與。
泉州彩扎非遺傳承人在與學生互動 泉州五中供圖
泉州曾是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千年的海洋文化、海絲文化、閩南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誕生了琳瑯滿目的非遺項目,截至目前,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已初步建成,擁有縣級以上代表性項目近400項。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
以彩扎為例,泉州彩扎源于古代紙扎,俗稱“糊紙”,唐代極為盛行,是一種篾骨紙裱的藝術。常用作紅白喜事的游藝道具及觀賞品。泉州彩扎取材于中國民間戲劇、神話古典故事人物,是近代紙扎藝術發展的歷史縮影,體現了泉州民間工藝的悠久文化,是研究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課堂上,學生們通過學習制作黃鶯,了解彩扎經過雕塑、包堆、彩繪、裱糊、刻紙、鑲線、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工序。
在泥塑課上,泉州佛像雕塑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詹寧寧老師教授學生塑造唐代仕女,先做一個圓柱體,代表仕女的形體,再裝上頭部的體量,再裝上雙臂,底部放上兩古代仕女鞋頭的量,每添一塊泥都要照顧到各個視角之間的關系。不斷進行觀察,把所要創作的作品特征捏造出來。接著,深入塑造,在大的形體與比例準確的基礎上,使泥塑的體量逐步到位,局部與整體比較,使局部服從整體。最后進行整理,壓光……一團其貌不揚的軟泥在學生們的巧手下蛻變城一尊優美的唐代仕女!
泉州佛像雕塑非遺傳承人現場制作圖 泉州五中供圖
在花燈、泉州珠繡等實踐課程上,學生們也同樣親手體驗了各項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泉州花燈非遺傳承人在與學生互動 泉州五中供圖
泉州珠繡非遺傳承人在與學生互動 泉州五中供圖
泉州五中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進校園活動是傳統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傳承。實踐活動讓同學們了解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同學們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效拓寬了他們的藝術視野,讓非遺之花在校園綻放新的光彩。新的一年,學校將繼續開展非遺文化相關實踐課程,讓源遠流長的泉州非遺持續浸潤學生的心田。(董見見 王玲玲 陳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