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清水巖祖殿全景(安溪清水巖管委會供圖)
在第八屆海峽論壇期間舉辦的千年清水祖師兩岸信眾敘緣交流會。(安溪清水巖管委會供圖)
臺南四鯤鯓龍山寺始建于南明永歷十六年(1662年),是臺灣最早興建的清水祖師廟,所奉清水祖師,系隨鄭成功赴臺,駐守臺江屏障七鯤鯓古地的漳泉軍士蔡姓者,攜自安溪清水巖“鬼湖洞”。四鯤鯓龍山寺傳承清水祖師佛誕時舉行的“踏火”科儀,保留下全臺寺廟最獨特的文化景觀。由于建廟歷史悠久,廟里至今保存有大量歷史文物,其中,出自臺南門匠之手的“四大鬼王”彩繪門神,是全臺寺廟中唯一以鬼王立于偏門擔任門神的。
位于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系由福建安溪的移民發起募捐建造。這里供奉的清水祖師有“落鼻祖師”之稱。
新北市三峽祖師廟原名長福巖,創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今存祖師廟為1947年第三次重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整幢寺廟建制遵循傳統,并延請優秀的民間工藝師參與興建,寺廟內布滿精細繁復的木雕、銅塑、石雕,件件技藝精湛。三峽祖師廟被譽為“東方藝術殿堂”。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劉伯怡攝
核心提示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京會見馬英九一行時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歷代先民遷居臺灣、繁衍生息,記載著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復臺灣。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
福建是祖國大陸距臺灣最近的省份,民間一直流傳“福州雞鳴,基隆可聽”的諺語。
80%以上的臺灣民眾祖籍在福建,福建的臺胞祖居、祖祠、祖墓等涉臺文物眾多。福建同鄉會、宗親會遍布臺灣。
閩臺文化均根植于中原文化,兩地方言、習俗、信仰、曲藝等一脈相承。
“人不通船通,商不通貨通。”閩臺自古商貿往來密切。
從1683年設立行政機構一直到1885年單獨建省,200多年間臺灣一直隸屬福建管轄,為福建的一個府。單獨建省時,仍稱作“福建省臺灣省”,不管財政、教育、行政還是法律,都與福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這些亙古綿延的“緣”使“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成為必然。
深厚的閩臺緣是維系兩岸關系的重要紐帶,也為我省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
本報今日起推出“話說閩臺緣”大型系列報道,深入探尋閩臺歷史文化淵源,解析兩岸同胞血脈精神的深度關聯,全面展現在閩臺緣的凝聚與感召下,兩岸同胞心相系、情相融,期盼團圓,同心同行、攜手打拼的壯闊畫卷。
登臨蓬萊 便見真容
“為清水,為蓬萊,此地并分法界;是金身,是鐵仙,入門便見真容。”
這副鐫刻在臺北艋舺清水巖三川殿的石柱楹聯,臺灣的清水祖師信眾們諳熟于心。“清水”指的正是清水祖師爺,“蓬萊”則是清水祖師廟祖庭所在地蓬萊山,位于福建安溪縣城西北16公里處。
日前,陳慧如再度率臺灣信眾從彰化縣慈清巖來到安溪清水祖師廟拜謁。作為臺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的重要成員,她已多次來此參加信俗文化交流活動。“每次見到祖師金身都很激動,真的無法形容內心的喜悅。”她說。
蓬萊山主峰海拔767米,茂林巨樹遮天成蔭,閑花野草覆坡為錦。清水巖寺依山臨壑而建,巖上梵宇僧樓法相莊嚴,四周峰巒連綿,文物古跡星布其間。
時值春日,地氣萌動。當陳慧如一行抵達時,濃稠煙嵐繚繞山峰,“帝”字形的清水祖殿以及傳說由清水祖師手植的“枝枝朝北”千年古樟時隱時現于茫茫霧海流云之中,行游其間,似乘仙舟漂浮,如夢如幻。
一行中有幾位臺胞是首次登臨清水巖,他們連連感嘆清水祖師有靈,“我們今天見到了真正的‘蓬萊仙境’,好神奇”。一旁的清水巖寺法師釋普光說:“這邊民間流傳一句俗諺,‘到安溪必到清水巖,到清水巖必有所得。’”大家聞言,神情更為虔敬。
安溪縣蓬萊鎮副鎮長、清水巖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德強告訴記者,清水祖師在全球擁有上億信眾,臺灣信眾超千萬。1978年以來,組團回安溪清水巖謁祖進香的臺灣信眾絡繹不絕,加上散客信眾,每年清水巖接待臺胞數萬人次。2011年,“清水祖師信俗”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清水巖獲準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慈悲利民 恩澤無窮
清水祖師俗姓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正月初六出生于福建永春小岵鄉。自幼出家為僧,法名“普足”,時人尊稱為“普足禪師”。在閩南、臺灣地區,民間通稱其為“祖師公”或“黑面祖師”。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農歷五月十三,普足圓寂于安溪清水巖。
《天下清水——閩南人的信仰和生活》(海峽書局,2021)一書的作者謝文哲是土生土長的安溪人。在他少時的記憶中,家中每逢有建房、升學、婚娶等要事,母親都會精心備辦果品香燭,到清水巖向清水祖師虔誠禱告求卜。類似他母親這樣的行為,在安溪民間十分普遍。
謝文哲在書中寫道:“民間信仰是中華文化的內核之一,閩南人信仰和奉祀神祇,首先是滿足現實的生命需要、生活需要,其次也是滿足心靈需要。”基于這樣的成長環境,謝文哲對清水祖師信俗故事耳熟能詳。據他介紹,清水祖師與安溪結緣始于祈雨。
相傳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赤地千里。鄉人從鄰縣永春請來普足禪師設壇祈雨,才解除了旱情。之后鄉人熱忱請留禪師。普足見張巖青山帶霧,林木籠煙,巖崖奇秀,確為潛心靜修佳所,便含笑首肯。寺宇初筑時,因見此地石泉清洌,故取寺名為清水巖。
而今,創建于元豐六年的安溪清水巖寺被公認為清水祖師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各地清水祖師廟的祖庭。
“與所有佛一樣,清水祖師的‘神圣性’是‘煉成’的。”北京大學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主任王銘銘說。
普足赴安溪祈雨“比請而至,雨即沾足”的傳奇故事口耳相傳,大大提升了他在民間的影響力,而其終生“以利物濟世為職志,爾營以種種方便”的諸多善行義舉,則使廣大民眾對他從信賴逐漸達至崇拜。
據《清水巖志》記載,普足一生留下了大量修橋造路、祈雨祛災、行醫濟民、降魔伏妖、廣植禪林的事跡與傳說。他在65歲圓寂,“遠近聞知,云集瞻禮”。鄉人為之葬清水巖后,以沉香木刻雕像供奉巖殿中,尊為清水祖師。據傳清水祖師坐化成道后又行仁賜福、有求必應,正所謂“生則慈云法雨,在世利民;死則遺波余潤,沾被無窮哉”。
這些功績,地方官員都一一申乞保奏,南宋時期,清水祖師獲朝廷四次敕封,得“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
“其實,清水祖師生前就是個普通人、身邊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學認為,祖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一生腳踏實地踐行慈悲濟世的理念,在民間樹立了真善美的道德典范,所以能在歷史上留名、成圣。
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家軍介紹,隨著佛教的傳入,自唐朝以來,各種帶有佛教文化背景和地域色彩的民間信仰在中華大地廣泛流傳,經久不衰。清水祖師原本只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間信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被朝廷敕封神階提升,并隨著閩南人的遷徙,從福建走向臺灣地區以及海外。
慈云入島 全臺尊奉
清水祖師信仰的傳播,與其說是一個信俗儀式的“復制”,不如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出走”。
據了解,作為民間保護神,清水祖師信仰從明代開始就隨閩南人開臺移民陸續傳入臺灣,其傳播主要集中于明末、清代和近代三個時期。
據連橫先生所著的《臺灣通史》記載,閩南人自明末開始大規模遷居臺灣。鄭成功率兵赴臺時,軍中的閩南人不忘隨身攜帶“祖師公”神像;清代尤其是施瑯率兵平定臺灣后,臺灣回歸清朝版圖,受到施瑯關照的閩南人大量攜眷赴臺,墾殖臺灣北部平原及山區;辛亥革命前后及民國后期,由于社會動蕩不安,閩南鄉民為避匪亂兵禍也紛紛往臺謀生。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這句閩南語道盡了帆船時代一葉扁舟橫渡臺灣海峽的憂懼。
海天茫茫,前路迢遙。為了闖過兇險的“黑水溝”,為了迎接臺島陌生環境的生存挑戰,閩南移民緊緊依附他們熟悉、信賴的保護神。到臺灣后,他們先是將清水祖師的神像奉祀家中,待站穩腳跟,便聯系同鄉、宗親,于聚居地創建清水祖師廟宇。
陳慧如告訴記者,目前臺灣全島主祀清水祖師的廟宇已超過500座,配奉清水祖師的寺廟不計其數,無論其數量或建筑氣勢,均居臺灣各廟前列。其中,創建歷史超過百年的占了大多數。
“對閩南人而言,清水祖師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民間信仰,它具有倡導懷鄉思祖的社會功能,同時,又是維系在臺閩南人族群、宗姓團結的精神力量。”謝文哲說。
臺灣新北市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以傳統古法構建,雕刻藝術之美名聞遐邇,被譽為“東方藝術殿堂”。
擔任秀川里里長的李楷瑞祖籍安溪金谷鎮,家族遷臺后世居三峽鎮,對三峽祖師廟的興替了如指掌。他在電話里告訴記者,三峽祖師廟以閩南式建筑格局呈現,各部分用材、造型及內涵都盡力體現閩南文化特質。比如祖師廟的埕所用的石材,便是來自福建的花崗石,俗稱泉州白。當年臺灣著名畫家李梅樹主持寺廟重建時,他曾前去幫忙,泉州石雕工藝師蔣銀墻、蔣再木、劉英宏、簡芳雄,木雕工藝師李松林、黃龜理等近百人先后參與建設。
謝文哲曾多次深入臺灣地區調研清水祖師信俗文化,在《天下清水》一書中,他對島內清水祖師廟宇的閩臺淵源如數家珍。
比如位于臺北市萬華區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被列為臺灣三級珍貴古跡,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由安溪人發起募捐建造。臺灣傳統建筑研究專家李乾朗曾主持對艋舺清水巖古跡的調查研究,認為該廟宇重建時所聘請的工匠,應與安溪匠師不無關系。
臺南市四鯤鯓龍山寺始建于南明永歷十六年(1662年),迄今已有360多年歷史,為“全臺首建開基清水祖師廟”。所奉清水祖師系隨鄭成功入臺,由駐守臺江屏障七鯤鯓古地的漳泉軍士蔡姓者,攜自泉州安溪。
此外,臺北淡水祖師廟、新北土城永福巖、彰化縣新興宮、臺中龍泉巖等,林林總總,均與福建有著木本水源之牽系。
謝文哲告訴記者,盡管島內各地清水祖師廟的叫法不一,但大多以祖廟的廟名加以演化,承襲祖地慶祝祖師圣誕的習俗、禮儀和規制,這說明臺灣同胞對清水祖師信仰的認同性。
“閩臺文緣信俗一脈相承,臺灣各地的清水祖師廟都視安溪清水巖為祖廟,清水祖師文化信仰傳入臺灣,在閩臺關系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尋根認祖的重要依據。”李德強說。
文化連心 共同守護
“清水祖師來看我”,這是2010年底安溪清水巖清水祖師金身繞境巡安期間,臺灣媒體所作的醒目標題。作為親歷者,安溪清水巖管委會宗教事務科科長柯磊城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2010年12月4日,凌晨5點多,幾十位專程前來清水巖祖廟迎請清水祖師金身的臺灣清水祖師廟宇代表就和我們一起出發護送祖師金身起駕。”他回憶道,到達臺南機場,全臺300多座清水祖師宮廟代表和20多座金輦大轎已在停機坪上迎候,“他們很早就開始籌備,接駕儀式十分隆重”。
在隨后的30天里,柯磊城隨護清水祖師金身由南而北,行經高雄、彰化、臺中、臺北等地,在九座清水祖師宮廟輪流駐蹕,所到之處都舉辦盛大的恭迎儀式和隆重慶典,王金平等臺灣知名人士紛紛參加活動。其間,柯磊城親身感受到臺灣信眾的熱忱和虔誠,見證了兩岸同宗、同種、同血脈、同信仰的深厚淵源。“清水祖師的行善精神在島內深入人心。”他說。
這場清水祖師金身繞境巡安活動的成功舉辦,直接推動了臺灣清水祖師文化交流協會的成立。時任臺南四鯤鯓龍山寺主委吳志祥回顧辦會初衷:“就是希望借由協會,研究各廟宇有關清水祖師來臺的歷史沿革,弘揚慈善大愛,促進全球各地清水祖師文化的交流。”
李德強告訴記者,除了組團赴臺參訪、搭建各種交流平臺外,近年來閩臺之間的清水祖師文化學術研討也十分活躍,通過海峽論壇的千年清水祖師兩岸信眾敘緣交流會、海峽兩岸清水祖師文化節等活動,廣大臺胞加深了對兩岸信俗淵源的認識和了解。
來自臺灣苗栗的青年邱政康在泉州創業,正是因為參加活動新近登上了安溪清水巖。奇巖籠煙,菩提如蓋,大殿中似曾相識的祖師神像讓邱政康心生崇敬也倍感親切。他感慨安溪和臺灣民間信仰聯結之緊密。“作為真善美的化身,清水祖師的故事和傳說給我們年輕人以心靈的洗禮。”他表示,將與身邊的閩南朋友們一道,努力將這一信俗文化守護傳承下去。(林娟 陳夢婕 黃嘉俊 陳宇軒 鄭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