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堅守,一個產業的興起
滿目茶山蒼翠,處處茶香悠悠。走進小湖鎮茶山,茶樹層層疊疊,綠意盎然,映入眼簾的是萬畝茶山的綠色盛宴,一片片翠綠的葉子,漫山茶園彌散著生機勃勃的氣息。
小湖茶山 賴雅瓊 攝
建陽區小湖鎮被譽為“中國水仙茶發源地”,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南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成就了“小湖水仙”獨特優異的品質。說到水仙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小湖鎮大湖有一位與水仙茶結緣的勞動模范,他是被譽為“楮林山上不老松”的黃仁盛。
黃仁盛六十歲那年,經過黨組織的審批,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黃仁盛曾經說過,“同志們,過去的我僅憑一把鋤頭一雙手,如今有了黨的領導,有了合作社,咱們人多力量大,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當年的楮林山山陡巖高,到處亂石荊棘,荒草雜木,常有野獸出沒,加上山風兇猛,無人問津,因此是座荒山。
有人說“在這種山上開荒太困難了”“種茶一兩天,管茶要長年,實在是費工又賠錢”……
1955年,年近六十的黃仁盛帶領農民上山開墾茶園。他風餐露宿,艱苦奮斗,開山造茶,在此期間青年社員開荒種茶完畢,一個個下了山,只有黃仁盛搭起茅棚獨自留在山上管理茶苗。這件事引來大家議論“這樣的老人留在山上能干些什么?保不準沒幾天就下山……”就連曾經和他上山做伴的黃仁賢也勸說道“仁盛,我真不曉得你打的什么算盤,你想當官,年齡太大也沒文化,圖發財,你又無子無孫,何必受這樣的苦呢?”“你說,過去那些革命烈士打仗流了血,拼了命,他們又是圖什么?打的什么算盤呢?”面對好友的質疑,他反而說道。
在黃仁盛帶領下,經過夜以繼日的辛苦勞作,這片曾經亂石嶙峋的楮林山成為了如今造福后人的“寶山”。黃仁盛因此享譽八閩山鄉,曾八次被評為省、地、縣勞模,光榮出席華東地區農業群英會。
從那以后,沿著黃仁盛的足跡,小湖一代代人賡續著與水仙茶結緣的故事,當年他們灑下的汗水如今已成碩果。
學習榜樣力量,蓄積發展新動能
一份鄉愁,一份情懷。昔日“荒山變寶山”的英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建設家鄉、干事創業。近年來,當地逐漸掀起一股青年返鄉創業的“熱潮”,致力于與“不老松”黃仁盛一道把家鄉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一股新動力。目前,小湖鎮幾乎村村都有種植茶葉,茶葉已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金葉子”。小湖鎮現有水仙茶面積1.1萬余畝,茶企及各類茶葉合作社60余家,全鎮茶葉年產量500多噸,產值達1.3億元。
忙碌的茶廠 吳友亮 攝
近年來,小湖鎮積極打造集茶產業發展、休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鄉村振興引擎,通過常態化開展喊山祭祀節、水仙茶斗茶賽、水仙茶攝影大賽、水仙茶斗茶品鑒會等活動,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先后編纂《水仙茶祖庭》畫冊、拍攝《水仙祖庭》微電影等,進一步提升“小湖水仙”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小湖水仙”獲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小湖水仙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助推茶產業發展,建立“中國水仙茶文化示范地”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示范區”,做強做精特色產業,小湖鎮黨委、政府積極推廣無肥無藥生態茶園種植模式,發展健康、綠色、環保的茶產品,促進傳統產業向特色精品產業轉型升級,以此夯實“小湖水仙茶發源地”種質資源基地。實現戶戶生產優質茶,推動水仙茶產業發展,形成“龍頭帶動、多點開花、全村發展、四處輻射”的良性發展格局。(劉源濤 葉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