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領兩岸廣大青年投身閩臺鄉建鄉創,在三明學院團委、對外合作與交流處(臺港澳辦)、建筑工程學院的共同指導與大力支持下,7月19日起,三明學院閩臺鄉土微景觀營造學社項目驅動班攜手三明市云起時設計有限公司、荷花苑2號樓學生社區黨支部,走進三明市寧化縣濟村鄉長坊村開展“活化‘伊秉綬文化’,助力革命老區振興”實踐活動,通過鄉土微景觀營造,探索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徑。
長坊村,位于閩贛交界的古老客家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著名書法家伊秉綬在此成長和創作,留下珍貴的墨寶。20日上午“青春螢火學堂”在長坊村村部門口正式揭牌,實踐團隊將以螢火之光服務革命老區,通過閩臺鄉建鄉創活動帶動伊秉綬文化產業振興助力三明市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
(團隊在長坊村村部門口舉行“青春螢火學堂”揭牌儀式。三明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供圖)
鄉村是思政教育的生動課堂,19日-20日,在建筑工程學院安顯樓副教授帶領下,兩岸青年們穿梭于長坊村古街巷陌,深入了解古建筑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安老師指著敦眭堂門楣,詳細講述了“忠誠仁德”的含義:“忠誠,即對國家、對人民的赤誠之心,仁德,是要有仁愛之心和高尚品德,強調對他人的關愛、同情和善意。”在另一處庭院敦倫堂,安老師又向學生們介紹了“蘭桂勝芳”的寓意:“蘭桂都有異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賢人,代表個人的才華和美德,象征著家族興旺發達。”此外,青年們還走進了伊秉綬展覽館館、伊秉綬曾經居住過的長永張玉衡大屋等古建筑感受古人簡潔、?樸實、?素雅、“天人合一”、以及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理念。
(指導老師在伊秉綬故居上思政課。三明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供圖)
鄉村是專業教育的寶貴場所,21日-22日,兩岸青年對伊秉綬展覽館等古建筑展開了細致入微的測繪工作,他們精確測量每一處結構,詳細記錄每一個數據,認真繪制建筑草圖,建立古建筑SU模型。在觀摩伊秉綬書畫作品過程中,團隊被其精秀古媚、超絕古格、不拘泥成法、簡淡秀逸的風格吸引,接下來將結合專業所學將其轉繪至墻面上,提升鄉村美觀度及文化魅力,同時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及運用。
(實踐隊員對古建筑進行測繪。三明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供圖)
鄉村是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在經過深入走訪調研后,隊員們打算利用當地竹、土、石、柱礎、石磨等鄉土元素設計營造體現伊秉綬書法“蠶頭燕尾”風格鄉土微景觀作品。為此,他們頭頂烈日不畏艱辛,上山砍竹、遷桂,在田間地頭鋤草、搬石,為后續微景觀營造打下堅實基礎。通過辛勤勞動,隊員們體會到付出與收獲的緊密關聯,也深刻認識到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指導老師與團隊成員上山砍竹。三明學院建筑工程學院供圖)
此次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對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鄉村古建筑煥發出了新的教育活力,鄉村不再只是記憶中的鄉愁,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課堂,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時代青年的肥沃土壤。通過實踐,兩岸青年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和友誼,為鄉村的振興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