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任務,圍繞“組織建設、產業謀劃、資源整合”多方發力,因村制宜選準發展路徑,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內生動能”,讓村集體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航拍圖 曾志宏供圖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帶動群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與發展,輞川鎮轄區集體經濟趨向好轉,但還是面臨著思路不清、合力不強、方式不佳、動力不足等問題。為進一步增強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輞川鎮根據各村資源優勢和現有基礎設施,引導鼓勵各村結合實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財增收、村民致富。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關鍵在黨建引領。輞川鎮充分發揮鎮黨委和村黨組織領導作用,聚焦鎮域資源挖掘,用好政策支持、產業資源、幫扶力量,摸清底子,多措并舉,深入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體制機制創新、組織設置創新、方式方法創新,以“一村一策”為突破口,指導各村從實際出發,依托各自優勢,拓寬路徑,發揮資源、區位優勢,通過盤活整合閑散資源,統籌規劃產業項目。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吹響集體經濟“發展號角”
一是組織保障,壯大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牢固樹立“黨建強村、黨建富民”理念,突出黨組織書記這個“關鍵少數”,推動形成“領頭雁”效應。定期召開黨委會議謀劃推動,定期指導研究解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謀劃制定村集體經濟發展“一村一策”。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村干部,推行鄉村“導師幫帶制”,明確相對經驗不足的鎮村干部作為幫帶對象,形成以強帶弱、優勢互補、共同提升的局面,進一步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強化人才儲備。
二是強化監督,護航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加大“三資”監管力度,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完成 25個行政村產權制度改革及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換屆。指導跟進“薄弱村”整頓轉化工作,逐步健全公共財政支持和村級集體經濟收益自我補充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2023年全鎮村財收入明顯提升,輞川村繼續保持百萬村財行列,峰崎村實現了百萬村財的突破,其他的有6個村達到50萬元以上,20萬至50萬元的村17個。
三是以考促動,強化考核“催化作用”。堅持“抓鎮帶村”,按照鎮和村兩條線開展考評,引導機關干部處處走在前、做在先,督促帶領所掛村干部開展工作,形成“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干”的良好氛圍。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將村集體經濟增長與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村“兩委”班子評先評優及項目資金安排等雙向掛鉤,樹立“大干大支持、多干多支持、不干不支持”的鮮明導向,充分激發鎮村干部爭先創優意識和謀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以人才護航為抓手,搭好集體經濟“發展舞臺”
一是就地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建立健全職業農民培育制度, 造就一批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通過開展“田間送黨課”活動、開設高素質農業技術培訓班等形式,邀請黨員干部、“土專家”和致富帶頭人當講師,分批次組織周邊村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到田間地頭開展富民產業專題培訓;通過“請進來教”與“派出去學”相結合,做好做強技術人才的培養學習工作,不斷提升農村人才的競爭力,為實現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是打造運用科技特派員服務平臺。在中田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全縣首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站,為涉農科技特派員和農業企業打造集業務學習交流、技術對接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平臺,實現科技特派員管理服務延伸。依托科特派服務平臺,針對一些經濟薄弱村、無產業企業村,探索以產業規劃、駐村扶貧干部等形式發展科技特派員,率先實現科技特派員行政村全覆蓋。現有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 37 名,市級科技特派員團隊 1 個。
三是吸引高素質人才返鄉就業。開展“鴻鵠歸來”系列活動,深入實施“涌泉”行動,動員大學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引導和支持企業家、規劃師、律師、文化旅游人才等鄉賢以及異地商會等組織,通過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讓各類人才、資本等要素在農村廣闊天地發揮作用、大展身手,積極主動參與鄉村發展。
返鄉大學生交流活動 曾志宏供圖
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繪就集體經濟“五彩藍圖”
一是整合資源資產。摸清各村資源底數,整合資源資產,依托山林地資源優勢,挖掘資源潛力,對村集體所有的山地、林地、池塘等自然資源進行有償轉讓、承包、租賃等市場化運作,采取統一經營、專業承包,集體經營等切實增加村級集體和農民收入。例如,指導大潘村收回村集體養殖水域,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對外承租,為大潘村帶來每年增收21萬多元的村財收入,2022年大潘村村財收入總額為34.8萬元,2023年已增至 61.6萬元;指導許厝村在鹽堿地上實施錦陽溪引調水工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海堤除險加固及土壤改良,引進300 多畝適合種植的“海水稻”品種,畝產800余斤喜獲豐收。
二是盤活閑置資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把閑置土地、倉庫、廠房等資產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充分融合起來,大力改革創新,通過租賃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將閑置資源變成村集體經濟發展效益,變“廢水”為“活水”。例如,指導輞川村拆除沿路危舊建筑群,改造為智能一體化停車場,在停車場外圍建設店面、打造“美食一條街”出租給村民,實現村集體與村民共增收,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 19.6 萬元;指導峰崎村改造仕尾魚塘100畝,在水域空間養殖魚、蝦等海鮮類,在水域空間以上引入光伏項目,預計每年增加20萬元村集體收入。
三是創新發展渠道。以“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 科學謀劃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探索鄉村休閑旅游經驗和“文旅+ 農業”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多元融合,拓寬集體經濟“致富渠道”。例如,指導省級傳統村落更新村依托歷史底蘊、生態景觀、文化資源等要素,傾力打造“侯卿故里”文化IP;指導輞川村依托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建設為契機,通過古建筑修繕,打造輞川古街、輞川古碼頭、輞川村游客服務中心等“打卡點”;指導許厝村在“海水稻”種植區域周邊設計錦溪垂釣休閑場所和農作物觀賞區。
“海水稻”豐收 曾志宏供圖
從輞川鎮實際情況看,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尚有很大空間。只要找準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方法和路徑,充分認清資源優勢、挖掘盤活閑置資源、創新拓寬發展渠道,就能更有效的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一是進一步優化組織設置,依托區域資源優勢,深化田園黨建聯盟制度,完善多方聯動機制,對示范型黨支部實行標桿化培育、對達標型黨支部進行鞏固提高、對軟弱渙散型黨支部實行整頓轉化,夯實堅強有力的基層戰斗堡壘。
二是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積極培養、吸納高素質人才,搭建服務交流平臺,激勵致富帶頭人、致富能手等積極投身特色產業項目建設,為群眾致富打好樣子、趟好路子、做好服務,護航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
三是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重點實施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以“鄉村振興+文旅”思路打造網紅打卡點、精品路線等,致力探索具有輞川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曾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