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起筆怎樣,成色如何?是否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村增色、農民增收的目標?”日前,星村鎮政協聯絡組組長黃俊組織中共屆、民族宗教界、醫藥衛生界的界別委員,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黃村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專題視察活動。
年初以來,武夷山市政協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南平四個方面重要指示精神,結合武夷山實際,深入聚焦“為民服務解難題”,將界別委員聯系群眾協商議政端口前移,重心下沉,在星村鎮、五夫鎮、武夷街道等地創建“生態文明、共同富裕”“傳統文化”“三茶統籌、科特派”“旅游高質量發展”等“中國式現代化武夷山市政協委員協商中心”4個,有效推進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走向基層、走近群眾,夯實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工作根基,切實把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這個“家”很完整
“協商中心”以委員為主體,以鄉鎮(街道)為單位,打破政協的界別限制,實行“雙向選擇”全員入中心,組織開展各項履職活動。
“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11月16日,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在星村鎮黃村村為“協商中心”揭牌后高度評價道。
“這真像我們的家一樣。”市政協委員、星村鎮協商中心召集人黃正華說,“家”讓界別活動有了組織和依托,活動更有成效了,作為委員感到責任感和使命感比以前更強了。
今年來,鄉鎮(街道)圍繞“規范茶葉電商經營秩序”“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生活垃圾分類”等群眾關心問題確定協商重點,組織界別委員開展展覽、講座、界別聯誼等各種活動共計23次,收集社情民意45條,為武夷山發展提出了17條意見建議,切實為基層治理獻計出力。
委員參與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被完全打通。而這個“家”的構建,離不開市政協的精心設計——
“市政協有專門的副主席分管政協委員聯絡活動組工作,各專委會主任分別聯系不同“協商中心”,鄉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擔任政協聯絡組組長、召集人,工作或居住在區域內的界別委員都是這個‘家’的成員,市政協和鄉鎮(街道)還分別配備了工作聯絡員。”市政協秘書長徐京員介紹道。
這個“家”很融洽
素有“人才庫”之稱的政協,匯聚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在每個“協商中心”,有30位左右市政協委員,其中既有來自學校的高級教師,又有來自企業的老總、高管,也有機關事業單位的領導、負責人,還有各種其他專業人才。
如今,這股力量通過“協商中心”,匯聚到基層治理上。
“前不久我們街道駐地趕集日市場遇到問題,多虧政協委員提了不少好點子!”為武夷街道辦事處政協聯絡組組長傅志濤出謀劃策的,正是依托“協商中心”組建的“智囊服務團”。今年來,共開展為群眾服務的“微”協商活動7次,解決了群眾關注的延伸武夷街道玉華巖路、高蘇坂防洪堤壩、拆回正巖茶區的水管等問題。
像這樣的協商活動,鄉鎮(街道)活動組都在定期開展,建設便民通道,既有推動武夷茶科學倉儲、加強西溪飲用水資源保護,也有推進小區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治理……
“鄉鎮(街道)結合自身特點,精準制訂協商計劃,選擇切口小、關聯廣、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開展協商議事活動,推動解決基層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市政協副主席黃崇躍說。
在這些協商活動中,委員進一步融入“協商中心”,也更加貼近一線、貼近基層,了解了實情,拓寬了思路,建言獻策也更加具體務實。
這個“家”有魅力
政協委員在“走下去”與基層群眾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要把政協專門協商機構的經驗和服務送到基層。
作為“家”的一員,政協委員不僅是參與者,更是“家”的建設者。
“協商什么?”“誰來協商?”“怎么協商?”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今年9月,市政協組織市政協委員在五夫鎮五一村開展座談,為促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建言獻策。委員們你一言、我一語,從協商議題、協商主體、協商平臺等多個層面,為深入推進政協協商民主向基層延伸添磚加瓦。
“在這里,我們滿滿的履職熱情能夠得到充分展現。”在“協商中心”成立之初,張俊、曹錦林、黃和磊等政協委員就信心滿懷,詳細列出了依托“協商中心”開展活動、創新履職的年度工作計劃。
對于今年全面啟動“協商中心”建設,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陳先珍表示,“新形勢下政協工作提質增效,需要委員唱‘主角’,更需政協搭‘舞臺’。此舉是為了更好地搭建委員之間交流、提升履職質效的平臺。”
“我們要把‘協商中心’建成學習之家、協商之家、履職之家、聯誼之家、溫暖之家,讓政協委員學習在‘家’中、知情在‘家’中、議政在‘家’中、聯誼在‘家’中、服務在‘家’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金點子’、凝聚正能量。”陳先珍說。(武夷山市政協 程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