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假期,天氣晴朗,和煦的陽光“燃起”人們的出游熱情,市民游客紛紛走出家門,感受近郊的風景,前來探訪古渡口、古建筑、古巷道(簡稱“三古”)的游客絡繹不絕。“松溪縣共有12處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好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賦予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留住歷史文脈的最好方式。”縣委書記張行書說,下一步,將持續探索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守護文物古跡,傳承古風遺韻,不斷增強傳統村落的內生發展動力,讓傳統村落文化惠及當下、服務未來。
游客人山人海 松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古渡口:修舊如舊 留住風情風貌
站在梅口村古渡口,放眼望去,古色古香的“梅口埠”牌樓與明清風格的傳統建筑交相輝映,格外顯眼。
梅口古渡口 松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松溪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伊松彪介紹,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2018年以來,公司陸續投資了330萬元,對古渡口碼頭進行修繕提升,除了對碼頭的破損處進行修繕,還對碼頭進行加寬、加高,鋪設青石板路面,增設拴船樁、貨物集散點、古代交通令碑,并在碼頭附近恢復和修建了打鐵鋪、水車坊、茶樓、古城門、梅口書院、鈔關衙門等建筑,現已成為梅口埠 景區的標志性景點。
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梅口埠景區融入當地特色元素,打造集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影視拍攝、產業發展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先后被評為“省級攝影、 美術寫生、 詩歌創作目的 地”“省級影視外景拍攝基地”等,吸引了《黑金》《再見,十七歲》《大地之歌》等 劇組來梅口埠拍攝、采風。梅口古渡口在松溪河的水運史上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松溪河經梅口出縣境,梅口扼松溪之“尾”而獨擁優勢,古時有“尾口”之稱。
作為閩北與浙南邊境交通要沖,梅口埠曾經是閩北最繁榮的商品運輸碼頭之一,也是萬里 茶道的必經之路。 據《松溪縣志》和《建 甌東門碼頭船運史》記載,宋時,松溪的茶葉、瓷器、木材、桐油等貨物通過水 運,抵達建甌,輾轉福州,銷往東南亞和日本。據當地村民介紹,鼎盛時期,梅口古渡口河面上同時停靠著用于商貿的 木帆船近百艘,忙碌的船工有200多名。與此形成佐證的是,在“南海一號”沉船 上發現幾件黑釉盞,與松溪縣博物館內收藏的4件南宋黑釉盞極為相似,據傳就是從梅口古渡口運出的。
梅口古渡口航拍 據《松溪縣志》和《建甌東門碼頭船運史》記載,當年松溪的茶葉、瓷器、木材、桐油等貨物通過水運,抵達建甌,輾轉福州,銷往東南亞和日本,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自古為閩北與浙南邊境交通要沖之一的梅口埠,既是閩北最繁榮的商品運輸碼頭之一,也是萬里茶道的必經之路。鼎盛時期,埠口河面同時停駛著200多艘商船,忙碌著500多名船工。 松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2年底,梅口埠景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梅口村也獲評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以旅游產業 帶動鄉村振興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2023年以來,景區已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梅口埠景區負責人張柳裕說。
古建筑:重煥生機 火了文化旅游
走進梅口村古建筑群,放眼望去,一棟棟閩北特色的明清建筑錯落有致,到處青磚灰瓦、綠蔭環繞,青黛參差的殘墻斷壁仿佛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梅口古建筑 一棟棟閩北特色的明清建筑曲徑通幽,排列有序,湊近對比,發現每棟建筑的鵝卵石墻基都砌成統一的“等高線”,原來是屢遭洪水肆虐后的先民劃的水文“警戒線”。南方明清建筑的外墻通常分為墻基、墻體和防火墻三層,但奇特的是,梅口埠明清建筑在“等高線”之上,還加高了約0.4米的堅硬嚴密的青磚層,防止萬一洪水超警戒水位,青磚層在阻擋洪水浸泡的同時,還封住順水鉆進房屋的蛇蟲鼠蟻,一舉兩得。 范鑫琳攝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投入1800萬元資金用于松溪縣古建筑修復,已先后完 成27處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讓古建筑 重新煥發生機。
“今天特意帶著四川朋友來梅口玩,我已經來過幾次了,每次都有新的變化,這邊空氣好,風景美,文化底蘊深厚,仿佛走進了古代建筑群。 ”游客楊女士說。近日,梅口埠舉辦“煙火松溪·龍運潮年”新春游園活動,吸引省內外一撥又一撥游客前來打卡,大家時而駐足觀 賞、時而拍照留影,暢享閑暇時光。文化和旅游火了,也讓當地村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在景區工作,家人還在家門口擺小攤,賣點南瓜餅、社餅等特色小吃,每個月能增收四五千元。”梅口村村民陸義營開心地說。
看到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外地謀生的梅口村民陸禮凱回鄉辦起 “農家樂”。“來這里游玩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節假日,游客數量成倍增長,我的‘農家樂’都供不應求了。”陸禮凱說。 “目前正在規劃對吳家大院、吳馬建舊宅、水運文化館、詠梅館、問梅館等 古建筑進行改造提升,并融入松溪三寶 等元素,在保護和活化利用古建筑的基 礎上,完善景區配套基礎建設。”松溪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伊松彪說。
古巷道:千年“石敢”透著濃濃鄉愁
在梅口村,鵝卵石鋪就的古巷道縱橫交錯,歷經千年仍锃光發亮,連接村莊和碼頭的古巷道尤其吸睛。據梅口村民介紹,這里曾住著18個姓氏船家,有18條巷道分別延伸到埠口的18座碼頭。出口巷道與河流連接部分俗稱“石敢”,18條巷道就形成了“十八石敢”。
梅口陸家主巷道 :約3 米,梅口有十八街巷,每個出口巷就有一條入河石敢,俗稱“十八石敢”,條條石敢如河面。村中曾經住著18個姓氏人家,有18條巷道延伸到18座碼頭,迄今保存完整的還有陸、葉、范三家。民諺曰”梅口地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由于梅口碼頭河運繁榮,明清兩代,朝廷在梅口埠設立“巡攔”的機構,行使“鈔關”的職能。“鈔關”乃征收關稅之所,因以鈔納稅而得名,從側面印證了梅口埠當年水運商貿的繁榮。 范鑫琳攝
松溪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楊立平介紹,陸家、葉家、范家是古時梅口埠 18個姓氏船家中水運生意做得較大的三家,分別經營茶葉、瓷器、鹽鐵生意。目前,梅口埠景區已完成陸家、葉家、范家三條古巷道的保護性挖掘,古巷道地面修復全部就地取材于松溪河里的鵝卵石,石頭經長久行走打磨,表面如打蠟般光滑。古巷道修復后,再現了梅口埠當年的繁華景象,一顆顆鵝卵石透著濃濃的鄉愁,成為眾多文人墨客、攝影家追尋的目的地。
當地民諺稱:“梅口地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明清兩代,由于梅口碼頭河運繁榮, 通往碼頭的古巷道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朝廷看到了財政增收的機會,就在梅口村設立了“巡攔”機構,行使“鈔關”職能。 通俗地說,“鈔關”就是征收關稅,以鈔納稅。“巡攔”機構的存在從側面印證了松溪一帶當時水運商貿的興盛。
伊松彪表示,下一步,將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引進新業態,活化利用傳統村落資源。同時,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及環境風貌整體性,保持古村落以居住為主的基本特征,兼容非物質文化研究實踐及旅游休閑功能,改善梅口古村內生活環境。通過資源整合、文化挖掘,旅游綜合規劃、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有機結合,逐步打造旅游要素齊全、旅游功能完善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李立進 范鑫琳)